就是吃不下。形成食欲不振的原因很多,如生病、健康情形不佳、情绪不好( 紧张、害怕、不安) 、睡眠不足、运动不足、要引起父母亲的注意、饭前零食吃的太多,两餐之间差距太短等都会影响正餐的进食。
3、吃不下时不给他非吃不可的压力,但过了吃饭时间也不再供应饭食。让他知道:要吃,就在吃饭时间吃,不吃,就是不饿;如果饿了,就等下一餐。一餐不吃对身体并不会有很大的影响。父母亲不必因饿孩子一餐而感到愧疚。因为吃是一种本能,也是一种需要,没有需要时当然不想吃。
就是喜爱吃某些食物,不吃另一些食物。其可能的原因有成人的偏食( 不喜欢某些食品就不买、不做或有不好的批评) 、不愉快的经验( 烹调方式不当、被强迫进食、吃腻了) 等。偏食的结果会使幼儿营养吸收不够均衡,影响其生长发育。
幼儿阶段是其发展食物偏好的时期,学习是个重要的因素,扩大幼儿对食物喜好的范围,正是时候。父母亲要改善幼儿偏食情形,一定要先了解原因,才能针对问题加以解决。
1、以身作则,做个良好的示范,见同桌吃饭的人都吃,他也会模仿而愿意去吃。
2、以耐心和温和的态度相对待,不勉强,或强调某种食物多有营养,应该多吃,而导致反效果( 拒食、呕吐、哭闹) 。
3、要引发其食欲,烹调有变化,或将其喜欢( 多一些)和不喜欢的( 少一些) 食物混在一起,使幼儿在不知不觉中吃下去,以后再渐渐增加比例。
4、不要让幼儿有交换的条件( 如我吃下去,你就给我 ) ,这只能处理眼前的难题,却无法真正解决偏食的问题。
目前谈这个名词,浮现脑海的映像大概会是贫穷人家,一些因天灾人祸造成粮食短缺地区的人民,呈现面黄肌瘦,无精打采的模样。其实生长在富裕的环境中也可能会有营养不良的情形,检讨一下你们每天吃的食物大概就可明白,是否摄取了过多糖分、盐分、油脂的食品,而这些食品常出现在电视广告中,以较夸张的手法,赠送小礼物的方式,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央求父母亲购买。但吃下这些含糖饮料、糖果、糕饼、快餐等营养价值低的食物后,使幼儿小小的肠胃装不下应吃的食物,就造成营养不良的情形。
不吃或少吃这些所谓的“垃圾食物”,以有营养的点心来取代。另外,也不用这些食物当作是奖赏其行为的激励,或不准在两餐之间吃零食。父母亲要坚持原则,不优柔寡断。
“拜托你快点吃”、“只要吃完,我就给你买”或“再不赶快吃,就要挨打了”。这是家有幼儿,常在吃饭时可听到的请求、利诱、威胁的话语。大致的情形就是家人都吃完饭,他还剩大半碗饭菜,或一口饭含在嘴里迟迟不吞下去,或边吃边玩,造成家人的困扰。
先了解是否身体有不舒服的情形,如无,就要限定吃饭的时间和地点(进餐就在餐桌上,不许拿个碗到处跑) ,说到做到,时间到了就把未吃完的饭菜收起来,中间也不给饼干类食物充饥。有时是因给他的饭菜太多了,一时吃不完。因此给孩子适量的饭菜,吃完再盛,他较有成就感。有些孩子喜欢边吃边说话,或边吃边玩玩具,以致说的太多耽误吃的时间,此时就要提醒他吃完了再说、再玩。当孩子有进步的表现时要适时给予鼓励(如给好宝宝贴纸) ,使他能继续保持进步的情形。进步情形最好是做自我的比较而不是与他人比较。
对年幼的幼儿,尤其是一岁多的幼儿,开始想改变自己的生活———由被照料的接受者成为一切由自己来的行动者。然而进餐所需的技巧不佳,常会弄的脸上、身上、桌上、地上一团脏乱,好像吃进去的少,遗落在外的多,或成为寓吃饭于游戏。另外,有些较大的幼儿还要人喂食,也会造成父母亲的困扰。
孩子想要自己进食其实是其想要独立的开始,应给予鼓励,由用手抓食固体食物,用碗喝汤,用汤匙吃饭,再进步到使用筷子。固然这段过程会造成进食时脏乱的情形,及事后收拾的麻烦,甚至还有再喂一次的需要,但是此时正是孩子学习手眼协调、精细动作的好机会。曾有研究指出亚洲的幼儿精细动作较欧美国家的幼儿佳,就因为我们使用筷子。减少收拾整理的麻烦可在地上铺报纸,夏天时可脱掉上衣、或围件大人的旧 T 恤或衬衫。练习减少掉落饭菜于碗盘外的次数。
有些父母为避免脏乱后的收拾,对孩子吃的缓慢不满意,就剥夺孩子自己学习、练习的机会,易形成亲子关系的紧张、孩子的依赖性强、年龄大了还要大人喂、不愿自己吃饭,或以拒食来要挟的不良情形。此外,让孩子拥有自己的餐具也可以引起他自己进餐的兴趣与动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