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家庭教育,就很自然的想起台湾作家张文亮的一篇散文《牵着一只蜗牛去散步》,文中提到“上帝给我一个任务,叫我牵一只蜗牛去散步。我不能走得太快,蜗牛已经尽力爬,每次总是挪那么一点点。”当他因为蜗牛太慢而不理解、生气、困惑的时候却在不同于以往的慢节奏里感受到了花香、微风、虫鸣、星星等等纯粹自然的美好,意识到原来上帝是叫蜗牛牵他去散步。深有同感,孩子是上苍送给我们的最好的礼物,我们在教育孩子的同时也在和孩子一起成长。
一、倾听无忌的童言,感受简单的幸福
孩子的世界是懵懂的。三岁半时,小家伙吃葡萄。吃着吃着,小家伙突然停顿,看着我说:“妈妈,明天我的头上要长葡萄树了!”“啊!你把籽吃进去了?不对呀,刚才不是抠出来了吗?”“不是,是我没有咬,把葡萄整个咽下去了!”这样也能长葡萄啊!多么奇怪的思维啊!
孩子的视角是独特的。有一天,小家伙说:妈妈,我想要一件会长大的纱裙。我问为什么,小家伙解释说:我最喜欢纱裙了,如果它会长大,小的时候穿不会太大,等我长大了,它也长大了,也刚合适,多好!多么有创意的想法啊!
这些梦一样的想法把作为妈妈的我带入了别样的世界,收获了简单的幸福快乐,我为孩子的想法感到讶异与欣喜。所以,孩子和家长更多时候是相互给予的,孩子并不是简单的接受方,而家长也并不是单纯的给予者。在和孩子的交往中,我们同时是施与受的主体,在带给孩子安全舒适成长环境的同时我们也收获了成人世界难觅的童真。
二、做回童年的自己,积累快乐的片段
时光荏苒而逝,不知不觉已经三十好几了,童年难觅,但带上一颗童心还是不难的。有一次,小家伙和爸爸一起玩捉迷藏的游戏,小人儿拿了一块枕巾把自己的头蒙上,说藏好了。爸爸一看,乐了,笑着说你这不是一叶障目吗?结果可想而知,小家伙虽然不知道一叶障目的意思,但应该从爸爸的笑声中感到了不快,两人不欢而散。总结前因后果,就是陪孩子做游戏的时候没有带着童心去做,把孩子认为很有意思的游戏搞得趣味全无。
有了这次的教训,过些时日小家伙再次和爸爸捉迷藏时,爸爸总是这找找,那找找,找半天才把小人找出来,小家伙玩得不亦乐乎,也很愿意和我们玩了。游戏的形式很多样:抓蚊子、捞鱼、开火车……家里多了不少的笑声呢!游戏本身带给我们惬意的亲子时光,放下身段让自己回到童年,在繁忙的工作之外倾听孩子的笑声、拥抱简单的快乐,何尝不是一件美事呢?
三、辅以剥夺快乐的惩罚性教育,鼓励孩子克服困难
孩子的世界也不全是晴空万里,偶尔也会阴云密布。孩子四岁九个月时,一颗蛀牙越来越严重,到口腔科诊查的结果是补牙。补牙的经历是难忘的。第一次去的时候还是比较配合的,大概用时半小时填充了杀神经的药物,当天下午和晚上,小家伙的牙开始疼,应该疼得很厉害,即使在睡梦中,小家伙都捂着自己的腮帮子不放手。
这样的疼痛让小人儿刻骨铭心,一周后复诊时,配合性就差多了,因为还疼,第二次杀神经,用时十分钟。第三周换药时,小家伙就不上治疗椅了,一到跟前扭屁股就跑,做十分钟工作在上面坐二分钟,等牙医准备就绪,就又跳下来了,最终我们都失去了耐心,那一次无功而返。
回到家里,孩子遭遇了前所未有的“众叛亲离”,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一起责备,小人儿压力应该很大,在剥夺和看动画片、讲故事、吃零食等诸多待遇一天后,小家伙选择了面对,星期一重新去了医院,主动爬上治疗椅,配合治疗。
历时五周的补牙经历使孩子和我们都有所成长。作为孩子,知道了人生中有一些问题是必须去直面的,逃避不是办法,而且任何人都不能代替自己去做。作为家长,也懂得了剥夺快乐的教育方法可能比单纯的说教更有效果,无声胜有声。
结语
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把儿童比作一块大理石,他说,把这块大理石塑造成一座雕像需要六位雕塑家:家庭、学校、儿童所在的集体、儿童本人、书籍、偶然出现的因素。其中家庭排在第一位,可见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在点点滴滴的小故事中,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向我们展示了生命中最童真的一面,我们作为爸爸妈妈,多倾听孩子,理解孩子,才能更好地教育孩子。在教育孩子的同时也在自我成长,在自我成长中陪伴孩子成长。